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陈厚群:高混凝土坝抗震可防御极端地震下高坝

来源:震灾防御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0余年来,陈厚群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致力水工抗震研究,填补我国水工抗震研究设计空白,保障我国水工程抗震安全,带领团队从追赶、跟跑、并跑到引领世界。他始终敢为人先

60余年来,陈厚群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致力水工抗震研究,填补我国水工抗震研究设计空白,保障我国水工程抗震安全,带领团队从追赶、跟跑、并跑到引领世界。他始终敢为人先,坚持走出了一条中国水工抗震学科“自己的道路”,为我国水工抗震领域开创了多个第一。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董事长蒋旭光表示,陈厚群院士敬业、奉献、负责、求实的高尚品德,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令人敬佩,永远是我国工程科技界楷模和南水北调人学习的榜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尚富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陈厚群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要学习他开拓创新、永攀高峰的治学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求真务实、勤奋敬业的优良作风,低调谦逊、宽厚待人的处事之道,矢志创新、攻坚克难,为推进水利水电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网4月29日讯(记者 张艳玲)28日,“陈厚群院士科研成就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此次研讨会上,陈厚群院士作了题为“心声与汇报”的主题报告。他站在水工抗震学科前沿,围绕混凝土坝抗震科研工作和成果作学术报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研究的主要科研成果的理念和方法,以及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取得的实践成果。他指出,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研究的主要科研理念和方法可以归纳为,凸显一个重点,即防御极端地震下高坝地震灾变导致严重次生灾害;破解两个关键性难题,即确定反映近场大震特征的面源输入、开创体系整体地震失稳的定量准则;综合三类学科交叉,即坝址地震动输入、结构体系地震响应、混凝土材料动态抗力;突破四个层面的传统,即求解概念、校核思路、分析方法、计算技术。

水利部原副部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理事长矫勇表示,陈厚群院士60余年的科研成就是世界抗震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丰碑,为我国西部高震区高坝大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和科技支撑,保障了高坝大库的建设与安全运行。他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洞察学科的发展方向,解决理论和工程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出水工抗震的人才梯队。他治学严谨、待人谦虚、处事平和,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和科学家的人格修养,是当之无愧的楷模。

中国工程院三局局长高站军表示,上世纪50年代,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地震,陈厚群院士临危受命,负责组建水工抗震研究团队,开启了我国系统研究大坝抗震安全的先河。潜心研究60载,担纲制订了我国首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和国家标准,创建了国内外集理论、分析和设计于一体的高坝抗震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在水工结构抗震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领先成果,并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库大坝抗震安全研究和设计中。

陈厚群院士是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享誉中外的水工抗震专家。1932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任、主席团成员等。现任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文章来源:《震灾防御技术》 网址: http://www.zzfyjszz.cn/zonghexinwen/2022/0606/864.html



上一篇:河北地震预警网已基本建成 震后5秒到10秒可提供
下一篇:去年我国完成3.2亿栋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判别

震灾防御技术投稿 | 震灾防御技术编辑部| 震灾防御技术版面费 | 震灾防御技术论文发表 | 震灾防御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震灾防御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