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震灾防御技术毕业设计论文(防灾科技学院毕业(3)

来源:震灾防御技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们人类只能凭借仪器,来记录地震发生时相关参数的仪器。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它比

我们人类只能凭借仪器,来记录地震发生时相关参数的仪器。我国东汉时代的科学家张衡,在公元132年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它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值得注意的是,地震仪只能用于测量地震的强度、方向,并不能用于预测地震。

我国首次成功预报的地震是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地震。这次地震的前震活动比较典型,是这次地震预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地震震级为7.3级,震中烈度为Ⅸ度强。这是首次预报成功的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并在震前采取了预防措施,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居民伤亡。短期地震预报的依据是有各种宏观地震前兆。当然这是人类借助地震仪做到的。目前,我国地震网可以提前80秒时间向市民发出了地震预警,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不得不说的的是,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地震的发生,而这要依靠“地震云”的出现才能做到,但是这个说法科不科学无法断定,但是的的确确有人做到了。

按照民间说法称,地震云出现后一般是在24小时~72小时之内会发生地震。地震云形成 : 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

最早在1624年,明天启年间,意大利传教士龙华明和高一志,摘录西欧古籍,写成《地震解》一书,呈送给太宰崧毓。其中第八章“震之预兆”里,预兆五就是“地震云”:“昼中或日落后,天际晴朗,而有云细如一线甚长,震兆也。”

而日本市长键田忠三郎将其发展为“学说”。从上世纪40年代,键田忠三郎开始推广“地震云学说”。键田忠三郎用观测地震云的方法来预报地震,坚持了30多年,自称在1948年预报出了日本的三次7级以上地震,在1979年预报出了两次地震。但是1978年3月,日本地震预知联络委员会(研究地震预报的最高机构)在气象厅召开的例会上,把予以否认,看云预报地震的方法是无稽之谈。

地震云在的“黄金期”,80年代,键田忠三郎与日本九州大学的真锅大觉、科学院物理所的吕大炯,合写《地震云》一书,于1981年在出版。“地震云学说”曾在广为流传,甚至一脚踏入了科学界。吕大炯曾于1981年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地震云观测》的论文,并在1982年出版《震兆云霞》一书。吕大炯认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又可以产生于远离震中的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

当今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最有名气的应属旅美华人寿仲浩先生,他提出了“地震云”成因理论,形成了一套预测中短临地震的方法。这些年来寿仲浩先后向美国国家地质测绘局预报50次独立地震,有34次达到了"准确"。他于1999年5月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地震预报网,至今已向全世界预报1400余次地震,准确率达到70%。如果说“地震云”是别世人误解,寿仲浩先生取得的成就又该如何解释呢?

地震云案例

2008年05月09日,合肥大范围放射条带地震云,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

2010年1月23日西安高陵早八点半后出现鱼鳞状云,2010年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山西运城发生4.8级地震;

2010年4月12日18:27 西安上空出现三条东西走向灰色地震云,云端指向西,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

2014年08月01日傍晚,山东临沂出现不规则地震云;08月03日鲁甸地震。

因此,地震云的出现,成就了旅美华人寿仲浩先生,他成为了出地震仪外,能够准确预测地震来临的第一人,当然这些只是网上流传,具体事实,我们无从考证,但是通过观测“地震云”,预测地震来临成功率达到70%已经相当不错。

不知道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原创作品,谢谢阅读。

惠州发生41级地震?

惠州发生一次4.1级地震!让广东的朋友们都紧张了,并且还担心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因为在历史上,广东的确多次出现过大地震,南澳——南澎一带在1600年及1918年分别发生7.0级和7.3级大地震,广东河源6.1级地震,1611年电白海域6.0级和1969年阳江6.4级地震,1605年琼山7.5级地震等等。

这下,惠州又发生一次4.1级地震,虽然这个地震不大,但是也波及了不少地区,让很多广东朋友都感到紧张,所以会不会有更大的地震,也让很多人很担心。甚至说,惠州发生4.1级地震,地震频繁出现,意味着什么?

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地来进行说明。广东震区还会不会有更大的地震,这次惠州发生4.1级地震意味着什么?

文章来源:《震灾防御技术》 网址: http://www.zzfyjszz.cn/zonghexinwen/2022/1209/888.html



上一篇:为什么有人说洛阳是全自然环境最安全的城市
下一篇:震灾防御技术参考文献代码(震灾防御技术杂志

震灾防御技术投稿 | 震灾防御技术编辑部| 震灾防御技术版面费 | 震灾防御技术论文发表 | 震灾防御技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震灾防御技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